新闻动态
拜登曾想在香港搞颜色革命,却被美商会瓦解,香港各界纷纷发声
香港港口资产的战略转移近期引发广泛关注,当李嘉诚旗下企业将巴拿马运河港口权益转交美国贝莱德集团时,这个涉及全球12%海运贸易量的关键节点易主,恰似在中美战略博弈棋盘上落下了一枚重量级棋子。
在这个特朗普政府酝酿对华加征60%关税的敏感时刻,大宗商品贸易通道的控制权变更,让观察家们嗅到了地缘政治较量的硝烟。
很多读者可能疑惑,香港修例风波爆发于特朗普执政时期,为何将其归咎于民主党势力?这需要穿透美国政治旋涡的表象。
自2017年共和党重掌白宫以来,民主党的传统政治版图持续萎缩——中情局系统近30%的高级职位被更替,国务院35个关键岗位由商人背景官员接掌。
这种权力洗牌直接威胁到民主党经营多年的全球布局,特别是在香港这个国际情报枢纽。
2019年的香港街头,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专业化骚乱特征:暴徒使用激光笔干扰警方直升机、搭建"流水线"式投掷汽油弹工事、运用军事手语进行指挥。
这些战术显然超越了普通示威者的能力范畴,香港警务处事后查获的3800件攻击性武器中,包含美军制式震荡手雷和战术匕首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当年对港资金援助同比激增400%,其中67%流向新媒体运营和"非暴力抗争培训"。
当香港立法会大楼的玻璃幕墙被铁枝击碎时,国际金融市场的神经同时绷紧。
恒生指数单日最大跌幅达7.4%,港元汇率触及弱方兑换保证红线,超过200亿美元资本外流。
这种金融震荡恰好发生在中美经贸谈判胶着期,其时机把控之精准,很难用"自发抗议"来解释。
德意志银行亚洲区前总裁的私人邮件中曾提及:"某些势力在中国维护金融安全的底线。
"
国安法的雷霆实施扭转了危局,这个包含66项具体条款的法律文本,精准打击了23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。
法律生效后首季度,香港罪案率下降32%,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维持其AA+信用评级。
更具说服力的是,2023年香港IPO募资额重登全球榜首,超越纽约证券交易所。
这些数据印证了香港美国商会调查报告的结论——83%的在港美企将法治环境视为商业信心的基石。
回望历史长河,颜色革命的破坏力在乌克兰危机中显露无遗。
这个曾经的"欧洲粮仓"在政权更迭后,GDP缩水45%,工业产值蒸发60%,200万人沦为难民。
香港若重蹈覆辙,其后果将更为惨烈:作为处理全球75%人民币离岸交易的国际金融中心,任何动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这正是中央政府果断出手的深层逻辑——维护香港稳定就是守护国家经济命脉。
当前中美博弈已进入"超限战"阶段,从芯片禁令到生物制药领域的脱钩,斗争形式愈发复杂。
在这个背景下,香港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其自由港地位,更在于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。
截至2023年底,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突破1.2万亿元,处理着全球70%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。
这种经济现实决定了,任何势力想要动摇香港根基,都将遭到国际商业力量的集体抵制。
当拜登政府试图重启"印太经济框架"时,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:超过5800家跨国企业在港设立区域总部,其中包括300余家美资机构。
这些商业实体用真金白银投票,构成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"沉默大多数"。
正如摩根大通CEO戴蒙所说:"在亚洲做生意,离不开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。
"
历史的经验值得深思。
苏联解体前的卢布贬值风暴,曾让普通民众的毕生积蓄一夜归零。
今天的香港市民清楚知道,维护金融安全就是守护自己的钱袋子。
这种源自切身利益的共识,比任何外部说教都更具凝聚力。
当香港街头重现游客如织的景象,当维港夜空再次被璀璨灯火点亮,这座城市的韧性已然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。
美式操盘失算:东方之珠捍卫战启示录
上一篇:政策出新招稳岗促就业
下一篇:跑好从“竞技”到“经济”的马拉松
